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安徽农业大学:主题教育扎根江淮大地
2019-11-19 11:45:00
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

  11月16日,对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武立权教授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天。由省内外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专家组,对该校皖中试验站水稻超高产攻关212亩示范方进行实产验收,水稻亩均产量达1023.8公斤,最高田块产量达1053.7公斤,刷新了此前我省水稻单产1020.5公斤的最高纪录。此外,通过测算,示范方实现减氮10%,氮肥农学效率提高20%左右,节水、节肥、减药20%以上。

  “感慨很多,非常激动!” 武立权说,安徽稻麦两熟区水稻季温光资源紧张,难以同云南等水稻优势地区相比,亩产1000公斤一直是个“坎”,也始终他是心中的一个“结”。团队在“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粮丰专项课题支持下,利用精确栽培技术,从品种选择、栽植技术优化、合理群体起点控制、肥水精确诊断与调控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完善水稻生长各环节关键技术,最终形成了区域化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体系。

  “作为一名农业高校教师,通过我们的技术为农民增收、为产业增效,就是我们最大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为了高产增收,武立权团队给当地推荐播种量、栽插基本苗、氮肥用量、水浆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带领团队成员常年往返于学校和试验站之间,“平均一周至少要跑2-3次,部分研究生从秧苗入田后就长住试验站。”为了“种”好水稻高产这块“责任田”,武立权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子踏着星辰出发,踩着夜幕归途。

  “自从2013年安农大武教授团队指导后,我的水稻单产逐年增加,从刚开始我们种稻亩产仅500多公斤,到现在亩产1000多公斤,亩效益由原来的120元/亩增加到现在650元/亩,每年省内省外几千经营主体和种粮大户来我的田块参观和学技术”。当地新型经营主体王士照大户说,武立权就是他们当地稻农“最贴心的人”。

  论文写在广袤田野、科研走进江淮大地。像武立权这样的专家教授,在安徽农业大学还有很多。学校各级党组织把办学育人的水平、服务“三农”的成效作为检验主题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主题教育走向田间地头,在江淮大地落地开花。

  同样是11月16日,植物保护学院唐庆峰教授接到临泉县植保站电话,反映当地麦田草地贪夜蛾疑似虫情。第二天一大早,唐庆峰就带着蒋兴川、黄勇等2位老师,赶到了发生疑似虫情的麦田开展实地调查。

  经过认真查看和科学论证,草地贪夜蛾虫情得以确诊。这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的物种,具有很强的迁徙能力,已对多国造成巨大的农业损失。2019年1月首次入侵到我国,5月入侵至我省黄山市。

  灾情就是命令。唐庆峰和同事迅速与当地政府和植保站对接,结合天气变化、环境因素及该物种本身生物学特性,分析目前虫情对小麦可能产生的危害,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办法,建议加大每亩用水量,针对重点田块开展“挑治”。经初步判断,预计草地贪夜蛾窗口期为1-2周,唐庆峰和团队将持续跟进,做好后续服务工作。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该院组织党员专家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深入农村一线为民服务解难题。学院安排每名党员教授对接1个县(区)植保站,建立“植保110”,第一时间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第一时间推广转化绿色生产技术与成果,助力科技脱贫、乡村振兴。作为学院教工第二支部书记的唐庆峰,正是对接服务临泉县植保站的专家。今年9月以来,支部派出专家8人次,在5个县举办各类培训班以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安全生产等知识讲座10多场次,培训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600多人次。

  “农业生产不易,农技服务永远在路上。”生命科学学院马庆教授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9月以来,他先后深入埇桥、临泉、利辛、池州等玉米产区20余次,为当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2次,指导玉米中后期植保、玉米籽粒机收烘干安全贮藏及鲜食玉米适期收获加工累计10次,组织召开玉米抗逆品种筛选展示现场会3次,培训农民逾500人次,为当地玉米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品种和技术支撑。

  躬耕一线、助力脱贫攻坚,为石台县仁里镇杏溪村探索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中华蜜蜂养殖的余林生教授,为双河镇制定生姜生产技术标准、规范种植技术,促使该镇生姜亩产平均提高到2500公斤左右,总产值达1亿多元的汪承刚教授,通过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把新品种、新成果直接送进大棚,手把手传授菜农先进生产技术的徐文娟教授...... 300多名党员师生穿梭在田间地头,自觉搭建起行走的主题教育课堂,把立德树人的初心放在心底,把强农兴农的使命扛在肩上,在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留下了逐梦前行的坚实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作为农业高校的教师,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践行强农兴农使命,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全体安农人发自内心的质朴表达。(夏利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