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公交车上谁是小偷?科大校友用大数据抓小偷
2016-08-25 15:39:00
合肥晚报

  如何从“茫茫人海”中识别出小偷?科大校友们想到了一种办法——大数据抓小偷。

  昨天,记者从中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获悉,科大校友罗格斯大学教授熊辉介绍了一种方法,他们通过分析智能公交一卡通数据,研究北京公交、地铁上乘客的出行规律,从而识别扒手。该研究成功地识别出了92.7%的小偷。

  根据异常交通记录分析抓小偷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已经被数字化,也就是说,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活动都被数字化、网络化、可计算化。这也使得利用智能学习的计算模型,来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对人的情感,包括性格、感情和犯罪心理等进行分析成为可能。

  日前,在旧金山举行的KDD2016学术会议(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大会)上,科大校友罗格斯大学熊辉等学者报告了研究论文:他们对北京智能公交一卡通数据的分析研究,根据异常交通记录分析来抓小偷。共使用了北京市2014年4—6月三个月间600万乘客,约16亿智能公交一卡通数据记录。熊辉等研究人员将北京划分为多个小的局部的功能区块,并分析了896条地铁线经过的44524个公交车站、18条地铁线经过的320个地铁站的数据。

  研究人员首先从每个人的日常出现记录中提取特征;然后进行无监督的异常行人检测和有监督的模式分类,从而挖掘出异常的出行轨迹。

  能正确识别九成以上小偷

  在谈到“根据异常交通记录分析抓小偷”方法的基本原理时,熊辉进一步解释,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很多人从热点区域A,到热点区域B的交通轨迹,对这些轨迹观察后,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行人会选择最优的交通方式,比如,最短时间、距离,或者最少的换乘。但是,一个行人(嫌疑人)选择的交通路线为A->C->D->B。

  熊辉认为,“A->C->D->B”这是一种异常的交通方式,对上述异常行为需要进一步地仔细分析,如果该人的异常行为足够多,那么他很可能是一名扒手。

  熊辉公布了研究结果,利用这种方法分析,能够正确地识别出92.7%的小偷。

  小偷是“流浪”出行模型

  同时,熊辉等人对四类人在工作日早上8:00-11:00的出行模型进行分析:

  正常的出行者,主要在居住地、工作地、途经区域活动;旅游者频繁地访问圆明园、天安门、南锣鼓巷等景点区域;购物者主要访问王府井、西单等购物区域;扒手,则是一种流浪的模式,他们没有清晰的目的地,频繁地换乘,随机地停留,经常进行短途的出行。他们还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在一些特定场所,如交通枢纽、购物区、景点等。

  ■温馨提示

  平时怎么防小偷

  首先是站台上的初步判断。虽然说站台上的乘客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小偷一般都集中在几个固定的站台作案。小偷在站台上“蹲点”的时候有些规律可循。三五个人分散在站台上,眼睛一直盯着其他人的背包,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看着车开来的方向。在车上乘客少的情况下,跟着从站台挤到车门但不会直接上车。

  小偷偷东西必须要近距离地接触失窃者,所以如果市民在车上发现有人突然推挤过来,就应该及时提高警惕,很可能是小偷在制造偷盗机会。市民在车上发现失窃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里报警。在报警的同时要关上所有的车窗户和车门,在警察赶到之前要提醒车里的人相互监督,小偷为了迅速转移赃物,经常栽赃他人。

  不管是自己被偷,还是看见他人被偷都要及时报警,有时候警察抓到一些小偷,他们交代了偷窃事实,但因为找不到失窃者造成取证困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0-02-14 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