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安徽民办高校正陷入生存困境 政府出面来解决
2013-08-22 10:49:00

  由于前期投入多、生源不足、信贷困难,不公待遇等因素影响,安徽民办高校正陷入生存困境。为此,安徽省工商联发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安徽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就此作出重要批示:民办高校的发展涉及到政策、体制、投入等方面的问题,请省政府专门研究。

  现状不容乐观

  安徽现有21所民办高等学校,其中本科院校5所,高职专科学校16所,累计培养毕业生16.7万余人,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为准确了解安徽民办高校发展状况,安徽省工商联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省民办高校进行调研。调研显示,安徽民办高校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首先是投资无回报。据调查显示,安徽民办高校平均累计投资达2.6亿元,除合肥财经职业学院有3.2%的投资回报率外,其他18所院校都没有投资回报。其中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投资回报率为-4.8%,安徽矿业职业学院投资回报率更是低到-10%。其次是招生持续下降。2011年安徽民办高校的实际招生数仅占计划招生数的80.1%,其中民本高职专科的实际招生数仅占计划招生数的73.5%;2012年更是分别下降到63.9%、50.1%。

  同时安徽民办高校教育资源闲置严重。据调研统计,目前安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仅占学校能够容纳的学生规模数的59.2%;教学用房闲置率平均为22.1%,学生宿舍闲置率平均达32.4%;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为85.7%,图书资料利用率仅为59%。学生数最少的专业学生数平均仅为16.1人。部分民办高校教师资源较为闲置,受调研的19家民办高校中有10所民办高校师生比在1:18以下,其中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比低到1:5.3。

  由于生源不足,加上缺乏财政资金扶持,少数民办高校面临倒闭的危险,大多数民办高校靠举办者从其他产业拨出资金来维持,发展信心受到动摇。

  突出问题何在

  制约安徽民办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哪里?调研发现,首先是法人地位模糊。不是企业,不是社会团体,也不是事业单位,民办学校"民办非企业"的身份成为"第五类"法人(安徽民办高校除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外,都是"民办非企业"法人)。民办高校法人属性的模糊,及随之而来的税费、回报困境,令民间资本在教育领域进退两难。由于法人地位不明确,造成了民办高校及其教师和学生受到多方面不同程度的"歧视"。

  同时,安徽民办高校办学资金紧张。首先是缺少财政补助。安徽每年对公办本科高校生均补助12000元,加上学生人均缴费4500元左右(不含艺术类),实际本科公办高校年收入每位学生16500元。而民办院校一方面享受不到政府生均补助,另一方面又被规定本科生年收学费上限为11000元(不含艺术类),这样学校年收入每年每人净差5500元,从而把民办高校放到了与公办高校完全不平等的地位。第二是学费上升空间有限。据调研显示,浙江民办高校本科人均学费在15000元以上。相比较而言,安徽民办高校学费在全国偏低。第三是同比例提取助学金不公平。

  按照有关规定,从民办学校学费中拿出与公办学费(不包括财政补助)同等比例作助学金,由于民办高校学费与公办高校学费的差异,民办高校承担了更重的负担。

  安徽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退休待遇差别大。目前安徽民办高校的教师是按照企业职工的身份、费基、费率来缴纳社会保险(放心保)的,这使得教师在退休后的待遇与公办院校的教师形成很大差距。据调研,安徽民办高校教师按企业职工身份退休后,享受的退休待遇只有公办院校同类人员待遇的1/3左右,使得同样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因所在单位性质的差别而产生"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加上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职务晋升等问题,都成为学校教师引进、培养、稳定的突出矛盾,造成引进高素质人才难,师资队伍流动性大,影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安徽民办高校生源竞争处于劣势。生源竞争表现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与国外教育机构、省外与省内高校之间的生源争夺。由于安徽省财政给公办院校生均补助,较低的学费可以就读公办院校,造成报民办院校的考生大量减少,民办院校学费明显高于公办,很多考生即使被民办院校录取也不来报到入学,民办学校渐渐成为考生走投无路时无奈的选择。生源不足、生源素质相对较差,是制约民办院校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后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安徽的民办高校规范管理有待加强。少数民办高校因办学历史短,经验不足,存在重利益轻公益思想,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党团组织建设不健全,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薄弱,出资方式不够规范,财务管理、招生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