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安徽创新瞄准世界一流 “科学中心”参与全球竞争
2017-12-06 11:39:00
中安在线
   据新安晚报报道,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成立和发展,安徽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平台,而安徽创新成果也逐渐开始对标世界科技前沿。无论是高校院所还是企业研发部门,都将创新的目标瞄准世界一流。
  物联网让滴灌更“智慧”
  以色列的滴灌,是全球最先进的节水技术,而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则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制定了一套符合中国农作物模型的智能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将国外先进技术中国化,成为该行业的全球焦点。在不久前举行的以色列GBI智慧灌溉技术知识产权交接仪式上,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珍玉告诉记者,这套智能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灌溉控制器,接收各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发送至云端,GBI系统软件进行分析,再发送指令给控制器,实现灌溉设备的远程自动化。”
  据介绍,该系统于2016年12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国际灌溉年度顶级盛会上,从参展的500多家全球顶级农业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而朗坤也荣登“世界物联网行业百强榜”,在全球农业物联网行业排行第四。徐珍玉告诉记者,“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们会继续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掌控世界先进前沿技术。并将国外先进技术中国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合肥芯片”又小又省电
  越来越多的安徽创新,都将目标瞄准了世界一流。在不久前落幕的2017年“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上,也有很多安徽原创的创新成果涌现,赢得了海内外资本的青睐。
  其中,一等奖获得者合肥联睿微电子,就针对可穿戴设备,研发出了包括低功耗SoC蓝牙芯片和超低功耗锂电池保护芯片的可穿戴芯片组,集成了手环内除MEMS传感器之外的所有功能。
  和国际上的竞争对手比,低功耗蓝牙SoC芯片采用先进的纳米超低功耗工艺,在提供相同的处理器性能,更大的系统内存以及同等功耗的前提下,其芯片面积是竞争对手的三分之一。而超低功耗锂电池保护芯片是专门为可穿戴设备设计的单节锂离子/锂聚合物电池保护芯片,会一直对电池进行监测,从而延长电池待机时间,而其整体功耗只相当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
  记者了解到,联睿微电子的创始人李虹宇毕业于中国科大物理系,是通信、射频芯片和集成电路专家,在美国硅谷等地有着近20年的芯片研发及创业经验,而合肥将成为他和团队的最新研发成果的孵育地。
  “科学中心”参与全球竞争
  除了这些安徽高科技企业的一流创新成果,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平台,更是不断涌现领跑世界的科研成果。其中,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开通,“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也成功对接,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意味着全球首个星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已初具雏形,向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了解,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如今,随着全球首个远距离量子干线——“京沪干线”建成,连接北京、济南、合肥、上海的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全线贯通。“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院士表示,未来将以此为基础,推动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国防、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
  据了解,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领头羊的量子信息技术,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记者日前从合肥市政府了解到,2018年,合肥市将全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新能源国家实验室,争取核聚变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落户合肥,同时开展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试验研究设施预研,全力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滨湖科学城的发展规划也将在明年完成编制。(记者 项磊)
  记者手记
  无论是墨子号与京沪干线撑起的量子信息技术,还是科学岛上的强磁场大科学装置,都是全球科技最前沿的技术成果。除了原创技术,安徽引进消化的科研成果,也堪称一流,比如离子医学中心引进的俄罗斯质子和重离子技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放疗技术,将为很多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除了这些位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里的重要的科研机构,安徽企业也将研发的目标,瞄准了世界前沿和一流水平。比如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研究,就与BAT等互联网巨头并列为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发平台,代表国家参与愈演愈烈的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竞争。
  这些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在世界科技版图上不断书写安徽的成就,让人倍感振奋。随着安徽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相信更多原创性的成果将不断涌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722479540 2020-11-16 18:24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