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安徽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紧贴"三农"发展需求
2013-09-12 11:10:00

  近来,安徽农业大学2010级农学专业学生骆欣欣很忙碌:上课学习、调研考察,还要做课题。上个学期,她申请了国家级创新计划项目“灾后补改种鲜食玉米品种筛选及其安全播期研究”。这一切都归功于学校实施的“导师助学计划”。在导师董召荣教授指导下,她从大二起就开始接触科研工作,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或者到农田去记录数据。

  骆欣欣参加的“导师助学计划”是安徽农大为培养“三农”工作创新型人才采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坚守“农”字情结,将人才培养紧贴“三农”发展需求,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取得不错成效。

  选育现代农业的领军人才

  针对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安徽农大不断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发挥优势专业的示范功能。围绕现代农业新需求,大力培育生态、环境、信息、食品安全等新兴专业,连经管、人文等非农专业,也主动“近农、靠农、强农”。目前学校已形成以传统农业优势学科为主的九大学科群,从农民增收到农业增长、从技术支撑到“三农”战略研究,实现了对安徽“三农”工作的全覆盖。

  在优化专业结构基础上,学校加强选育现代农业的领军人才。安徽农大每年都会选择5%左右的优秀本科生,按照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在有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重大项目支撑的专业建立导师助学机制,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促进创新能力培养。从第三学年开始,按专业类群选拔优秀的学生单独编班,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培养创新型人才。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学生张炜,从大一起就被列入“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他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抽出大量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查资料,到茶区调查数据,大学四年的时间,在国家、省级期刊上发表了3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今年成功考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学校每年还投入40多万元用于大学生创新基金的立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每年该校学生在农业科技上的创新成果都能达到100多项,瓜果储藏、农用车辆运输保障系统等成果,都已经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造就面向“三农”的创业人才

  “小蚂蚁市民菜园”在合肥可谓家喻户晓,公司每个月输送近12万斤绿色新鲜蔬菜到合肥市民家中。创办“小蚂蚁市民菜园”的是安徽农大的毕业生毛凤昌,他毕业后租种土地,发展有机蔬菜、果园、特色水产养殖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像毛凤昌这样毕业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在安徽农大还有很多。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不仅创新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还直接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

  “作为地方行业性高校,不仅要培养引领‘三农’发展的‘顶天’人才,更要培养一大批扎根基层、立足农业的创业典型。”该校负责人表示。学校建立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资源协调与共享的运行机制,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

  学校特别注重与农村相关课程的设置,有针对地开展农村现状调查、农业政策的学习、讨论和交流。建立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200多个集教学实习、生产实践、科技示范、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网络式实践教学基地。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去年开办创业意识培训班14个,培训学员1037人,创业模拟实训培训班5个,培训学员137人。

  据不完全统计,安徽农大选调生、选聘生和服务西部计划学生比例均位居省内高校前列,学校每年有近50%的毕业生,活跃在乡镇以下的基层,传播着科技兴农之火。

  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

  服务美好乡村建设,不仅要输送大量合格的“三农”人才,也要为农村当地打造一支“乡土人才”。安徽农大不断统筹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为农村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构建了美好乡村建设全方位的人才支撑体系。

  由该校提议并聚力推进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就是其中之一。“村大工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农村工作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实施与农时、农事衔接的教学模式,推行灵活方便的站点教学方式。5年来,该工程在安徽省的8个市、24个县区展开,培训了4000多名明政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大学生。

  长丰县水湖镇阮巷村村民蒋秀芝在培训中学到了草莓种植技术和营销知识,在专家指导下,先后引进多个草莓新品种,并率先成立长丰县兴农草莓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成员发展到30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学校还通过上级有关部门实施开展“阳光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平台,累计为地方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1500多项,培训200多万名新型农民,经过培训的人才,有的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有的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