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出列吧!贫困村 ——安徽农业大学助力对口帮扶村产业脱贫

   中国教育报    2017-11-08

  11月初,刚刚结束几场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张正竹就赶往安徽省黄山市参加“推进茶产业创新发展,助力山区脱贫攻坚”研讨会。张正竹是一名党的十九大基层代表,也是安徽农业大学一名“茶专家”。他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深有感触,“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冲锋在一线”。
  多年从事农业科技的他深知“产业脱贫是持久稳定脱贫的首要途径”,为此,他在大会上提出“把茶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有机结合,促进农民增收,培育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亮点”。
  “做大做强徽茶”,成了张正竹的关键任务。和他一样,安徽农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都加快了脚步,让一项项技术变成老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银”,让一项项产业成为贫困地区致富的“造血干细胞”。
  技术“良方”:让产业起死回生
  金寨县大畈村是安徽农大的对口帮扶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580米,是典型的高寒贫困村。安徽农大专家的到来,让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村民陈堂宏以前只会打理小麦水稻,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成了村里典型的贫困户。
  转机出现了,安徽农大蔬菜专家汪承刚教授带着团队来到这里,指导乡亲们种植高山茭白。陈堂宏将信将疑试种了4亩,没想到年底纯收入达到1.35万元。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单凭高山茭白这一项收入,就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有一件事,让大畈高山有机香稻米合作社负责人叶乃兵对安徽农大的丁克坚“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次,叶乃兵陪着丁克坚查看水稻情况,走到一块地前,丁克坚一眼就看出水稻有问题。叶乃兵不相信:“看着长得好好的,怎么可能有问题?”丁克坚拔起一棵,里面果然有小虫子。
  改良品种、改进技术……从生产、管理到加工、销售,丁克坚团队为高山有机稻产业提供了全产业链服务。这剂“良方”,让田地里长出了“黄金”,让产业起死回生。2013年,金寨县两个高山有机米基地遭遇严重的病虫害,基本颗粒无收。现在,亩产从300斤提高到600斤,最高达到800斤,2014年每亩综合效益增加500元,2015年增加1000元。
  “农大专家手里有绝活儿。”叶乃兵感慨,以前搞培训的时候,上面的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下面的村民都在打盹、聊天。安徽农大专家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直接到田埂上讲解种植技术。现在村民只要听说农大的专家来培训,甚至抱着孩子过来听。
  安徽农大专家们拿出的“看家本领”,演绎着一出出发家致富的“拿手好戏”。
  产业联盟:为脱贫注入“造血干细胞”
  “对于农业高校来说,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以扶持产业为重点,彻底解决贫困农民的持续增收问题。”安徽农大校长程备久说。
  为此,学校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牵住产业的“牛鼻子”,送技术下乡,让产业扎根,形成了“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带大户、大户联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颍上县吴寨村也是学校的对口帮扶村,村里有成片农田,但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农田被撂荒,留守的老弱病残或劳动能力较低的村民,基本只种一季水稻或小麦,耕作形式单一,产量低、收入少,成了县里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学校组织专家对该村进行了全面评估,提出从蔬菜产业入手,逐步恢复“造血功能”。汪承刚带领团队来到这里,帮助该村筛选扶贫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和技术指导。
  2016年1月,学校投入20万元资金帮助吴寨村建起了第一座占地7亩的现代化联栋温室大棚,并将学校选育的口感好、产量高的优良酥瓜品种引入该村进行种植。5月初,第一茬酥瓜正式上市,平均亩产5000斤以上,平均价格2.5元,亩收入超12500元,亩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有奔头,老百姓干事才有劲头。在酥瓜产业的示范引领下,2016年,该村的蔬菜大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两年时间发展到200多亩。村里先后成立酥瓜种植合作社、芦笋种植合作社,注册了董瓜瓜酥瓜品牌,设施蔬菜已经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如今,安徽农大在全省组建了73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扶持了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茶叶、经果林、毛竹、畜禽、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打造了岳西茭白、砀山酥梨、亳州药材、皖西白鹅、霍山毛竹、宁国山核桃、舒城油茶等一大批品牌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学校端出的一盘盘“产业大餐”,成了农业生产的“香饽饽”,迅速转化为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力。
  “强农基因”:流淌在安徽农大人的血液中
  张子军担任着安徽农大江淮分水岭试验站站长、农区草牧业特色试验站站长职务。自从试验站启动建设以来,他就一头扎下去,把帮扶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当成了头等大事。两个试验站,一个在定远县,一个在颍上县,他马不停蹄奔走在两地,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
  张子军的儿子读高中,正是学业的关键期。苦于实在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张子军“索性”把家搬到了定远,把女儿从省城学校转到了一个县高中。他的爱人是实验员,白天做实验工作,晚上还常常“兼职”给在试验站实习的学生们做饭。
  像张子军一样,安徽农大有350多位专家常年奔波在农业生产一线。在扶贫攻坚中,安徽农大倾全校之力,为贫困地区送去一项项技术,扶起一个个产业。
  吴辰华是安徽农大派驻到大畈村的第一书记,为了推进产业兴村,他来回奔波于学校和大畈村,联系多位专家教授进村调研,确定形成高山有机香稻、高山茶叶、高山茭白、特色中药材、生态养殖和乡村旅游等六大特色产业。
  胡明胜是吴寨村第一书记,为了帮助农户拓宽销路,他利用有限的办公经费购买了电脑、打印机,接通网络,指导农户线上售卖。吴寨村董瓜瓜牌酥瓜已经通过网络远销到上海和浙江。
  这背后是对家庭的愧疚和遗憾。吴辰华为了工作,咬着牙狠心放下39摄氏度高烧的孩子,连夜赶回大畈村。胡明胜没有过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甚至有一次刚回到合肥的家,还没歇脚就接到工作任务返回吴寨村。两人常年吃住在村,每年驻村时间在240天以上。
  也正是这种全力的付出,今年底,学校对口帮扶的两个村将全部“出列”。
  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江春说,脱贫攻坚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对于学校来说,兴农强农是永恒的责任和使命,这就像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让乡村振兴、让农业做强,是学校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